close

吳曉靈發展民營銀行的訴求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迷你倉很多人都想辦銀行,當初最樸實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融資。因為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只有國有銀行,而國有銀行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國有企業以及一些集體企業,改革開放後產生的民營經濟,在貸款方面的供給不足,所以很多人產生了辦民營銀行來為民營經濟服務的想法。而且,中小企業融資也比較難,很多人也想開辦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專有銀行。另外,過去支持科技和教育發展的資金不夠,因而有人想通過設立銀行來為科技、教育融資。但是,我認為銀行有特定的規律,並不是哪一個領域缺錢就要辦一個銀行。銀行的目的是吸收公�存款進行放貸,為了保證社會公�資金的安全,銀行在發放貸款時,非常注重資金的流動性、償還性、盈利性,為了達到這些目的,銀行的資產運用必須是分散的,不能夠集中在某一個領域當中。所以除了政策性銀行之外,一般很少有專門為某一個產業服務的銀行,這是由銀行的經營特點決定的。對弱勢群體的扶持主要靠政策的引導。近幾年來,政府不斷地要求商業銀行要為小微企業服務,並提出了很多政策要求,而最終起到實質性作用的還是利益的引導。正如馬蔚華所說:“現在為中小企業服務是銀行發自內心的目標追求”。巴塞爾協議對於大企業風險權重的要求是100%,對於中小企業風險權重是75%,而75%的風險權重有利於節約資本。為什麼大企業的風險權重高,小企業的風險權重低呢?從違約率來看,很可能大企業的違約率低,中小企業違約率高,但是中小企業的額度小,它違約之後損失率低,而大企業違約率雖低,但是違約的損失率高。這也是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總結。在1999年人民銀行號召農村信用社對農戶進行貸款之前,農信社經常樂於對鄉鎮企業進行放貸,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千萬,一個鄉鎮企業倒閉帶來的損失很大。但是向農戶放款之後,也僅僅是幾千塊錢,多則一兩萬塊錢,就算有十個農戶還不上錢,損失也不算太大。所以,這種風險權重的設置是有道理的,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自發地願意來為中小企業服務。能夠發股票和債券的都是大企業,所以大型和中型的優質企業都直接走向了資本市場。商業銀行天生服務于風險中段資產,高風險的資產商業銀行不會介入,太低風險的資產是資本市場的優質客戶。因而,要解決各類經濟實體的資金需求問題,出路不在於建立一個為這個群體服務的專門銀行,而在於如何很好地規劃整個政策的設計和引導。辦銀行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尋求金融業的高額回報。2012年3季度,滬深兩市銀行業的資本回報率是16.59%,非金融企業的資本回報率是4.43%,表面來看,金融企業盈利能力更高。但是從資產利潤率來看,上市銀行的資產利潤率是0.99%,而非金融的資產利潤率是3.16%。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杠杆率不同。銀行是一個高杠杆的行業,它的資本利潤率很高,但是要獲得這麼高的資本利潤率,所需經營資產的規模也必須很大。也有很多的人把金融業作為一個產業來進行投資,獲取回報,用優質服務獲取利潤是我們應該鼓勵的。金融和實體經濟都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另外,我們應該以平常心來看待金融業。並非進入金融業就一定能賺大錢,要有承擔風險的充分思想準備,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要以優質的服務來贏得社會的回報。民營資本進入銀行的歷史民營資本進入銀行的大門是敞開的,民營資本通過什麼樣的途徑進入銀行?一是通過增資擴股。二是參與發起村鎮銀行。到目前為止,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還是金融機構,但非金融機構的比例已經可以達到85%。三是參與改製、重組。農信社從聯社變成合作銀行或農村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變成城商行,城商行上市、增資擴股或改製時,民營資本可進入。四是參與風險處置與重組。當一些銀行或金融機構出現了風險需要重新處置和重組的時候,民營資本也可以進入。五是農村信用社和中小金融機構。過去,自然人的入股比例是千分之五,現在已經允許達到2%,這是一個很高的入股比例。在這些政策的允許下,2012年底,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民間資本達到約42%,城市商業銀行的民間資本股份占比約54%,有些城商行民營資本占比甚至達到百分之百,而農村的中小機構中民營資本超過了90%。對於民營資本進入銀行存在諸多訴求和不滿,問題主要集中于各類銀行的發起設立和控制權的問題上。民營資本進入銀行尋求的是主發起權和控制權,其進入的壁壘並不存在,問題在於,民營資本進入之後能否作為主要的發起人,對金融機構進行控制。銀監會在發起村鎮銀行時明文規定,村鎮銀行主發起人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控股率為20%,而現在已經降至15%,這一變化主要源於在金融風險處置的過程中,政府對此問題的看法。我國政府在處置金融風險時幾乎承擔了對個人債權的全部責任,因而對控制權格外關注。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興的金融機構對民營資本是全面開放的,但是開放的結果並不理想,出現了一些風險。比如80年代發起城市信用社初期,並沒有任何身份的限制,但是後來城市信用社出現了很多風險和壞賬,怎麼來處置這些問題,當時有兩種辦法。一種是讓信用社破產,風險自擔,就是讓存款人承擔信用社破產風險。但是,90年代初,市場經濟的理念尚未確立,老百姓還沒有自擔風險的準備,一旦某個城市信用社破產,破產資產肯定不足以清償債務,還會引起連鎖反應,誘發所有城市信用社的擠兌,這是當時政府最擔心的問題。另一種方法是對城信社進行重組。城市信用社的小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為了對其進行改製,使它更規範地進行管理,於是取消信用社的獨立法人地位,成立城市商業銀行,化解風險。當然,在組建城商行過程當中,也對一些城商行的股權進行了折價,同時還引進了一些想在金融界投資的人,讓他們承擔一些信用社過去的虧損。在這個重組的過程中,處置了一定的不良資產,但是也掩蓋了很多的不良資產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決定城商行由地方政府主導。回顧民營資本入股銀行的歷史,效果並不理想,所以對民營資本就產生了一種不信任感,現在來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由於體制的原因,即政府過多地承擔了金融機構經營失敗的風險;歷史的原因,即民營資本以比較分散、小額的方式進入金融機構之後,並沒有發揮好民營資本在治理結構當中良好的表率作用,正因如此,民營資本受到了不平等的對待。中國改革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在市場經濟中給民營資本以平等的地位。除了1980年代城市信用社的組建、1990年代末金融機構兼並重組,現在民營資本面臨第三次進入金融界的歷史機遇,這次非常明確地提出要平等地對待民營資本。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和方式來迎接第三次機遇呢?民營資本進入銀行尚存諸多挑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有了長足的發展。2005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改製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在市場化的方向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儲存倉爭激烈的市場中,新建民營銀行面臨諸多挑戰。監管當局要求所有金融機構為國民經濟服務,為中小企業服務。同時由於利益驅動,也使得我們的銀行不管是大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都感覺到了這種經營的壓力,他們也在努力地向中小企業服務傾斜,向農村服務傾斜。在這樣的形勢下,民營資本要進入銀行業,會面臨許多挑戰。爭奪存款市場信譽的挑戰。現在,信貸市場、尤其是存款市場競爭白熱化。在儲戶面對國有銀行和民營銀行做選擇時,二者就面臨著競爭。單一銀行服務功能有限的挑戰。在開始發起成立一家銀行的時候,不可能馬上就有分支行,而是單一銀行。比如村鎮銀行發起時也是一家獨立銀行。銀行的核心業務是存款、貸款和結算,單一銀行沒有結算渠道,而如果沒有暢通的結算渠道,企業就不願意開戶。我曾對很多鄉鎮銀行和村鎮銀行進行過調查,他們最大的困擾就是吸取存款,銀行儲蓄基本上靠親戚朋友、員工通過關係來拉存款。在這種情況下,單一銀行缺乏結算渠道、不能發放信用卡等功能,如何能同具備這些功能的銀行進行競爭?股權與真實控制權的挑戰。在中國,大股東並不意味著對公司有絕對的控制權。雖然有很多股東進行了實際投資,但都不懂經營,所以公司往往由經營者控制。投資銀行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獲得了大額股份,但因為不懂經營,最後未必能夠真正落實控制權。人才的挑戰和競爭。金融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行業,所有想進入金融業的企業家並非都是銀行經營的行家里手,所以需要僱傭職業經理人。現在銀行都在擴張,銀行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所有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成立之初都從國有銀行挖掘人才,人力成本的投入很高。歷史上的教訓和困難並不表明民營資本不可以進入銀行,歷史會讓大家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現在面臨怎樣的挑戰。民資進入銀行的可行路徑民營資本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真正進入到金融界和銀行業呢,我想講以下幾個觀點。新銀行我們需要從兩方面來改進。一方面,政府要改革監管理念,不要對民營資本有歧視,要尊重股權,要平等公平地對待各種所有制的投資人。當然,我們對於投資人要有資格的考量,對股東的資質應該有所挑選,因為銀行是一個有外部效應的社會企業,政府應該把好關,但是一旦符合條件就應該一視同仁對待。另一方面,對於民營資本而言,要端正投資理念,進到銀行絕對不是給自己搭建一個融資平台,這樣做最後肯定會失敗。因為對於金融業來說,關連交易是非常忌諱的。要以優質服務獲取回報。存量收購兼併,提升發展起點。前面提到,重新發起設立一家獨立的銀行會面臨信譽、網點、人才等問題,這是很難克服的。當然,也會有人提到台州商業銀行、泰隆商業銀行等發展得很好,這兩家銀行都是從城市信用社發展起來的,在八十年代,老百姓對城市信用社的信任和對國有銀行是一樣的。這些銀行的網點、信譽也都有一定歷史積累。如果現在收購兼併一些發展狀況不太好的銀行,重新整合之後,發展起點也能有所提高。另辟蹊徑,錯位競爭。金融投資除了銀行以外還有很多,包括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還有很多金融中介服務,如第三方理財等,民營資本不應都以銀行為投資目標。互聯網金融與民營銀行。民營銀行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必須走跟別人不一樣的道路。我認為,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嫁接重組而成民營銀行是有希望的。金融的本質是信用貨幣的創造和資金的融通,資金融通有三個關鍵要素,即信息、渠道、價格。當信息不對稱的時候,就出現了信息的中介,也就是金融中介,金融中介產生的目的就是解決投資人和籌資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金融中介搭建瞭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平台,而且設計了一些金融產品,它就構築了渠道。從資金盈餘方向資金需求方進行資金的轉移。我認為互聯網金融的定義是,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加工、傳遞金融信息,辦理金融業務。不管是傳統的金融機構,還是互聯網公司利用這些手段來辦理金融業務,並不影響事情的本質,即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手段解決信息的加工和傳遞問題,構建渠道,完成資金的融通。傳統金融業與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業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有技術手段的不同。傳統的銀行通過人對人的信息採集來進行加工。在利用信息技術方面,銀行也是走在前列的,銀行從來都是信息技術最大的客戶,不斷地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解決自身業務問題。互聯網的技術要比銀行技術更先進,例如社交網站、移動支付、搜索引擎、雲計算,互聯網正是基於這些新的技術來完成信用評估。傳統銀行只是用了信息技術進行匯集加工,且沒有社交網站多頭、開放的信息源。互聯網難以解決大額融資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因而還需要有專門的信用中介機構,如銀行、券商、財富管理等。目前互聯網金融主要開展的業務有:一是基於電商的結算業務,就是目前基於淘寶網的支付寶。二是基於電商信息的小微貸款業務,有大量企業在網上開店,對他們的交易信息進行信息加工和提煉以及信用評估後,就可以給它授信。三是基於支付賬戶的標準化簡單金融產品的銷售,比如現在的餘額寶,客戶在網上有支付賬戶,可以通過支付賬戶去夠買簡單的標準化基金產品。而結構比較複雜的基金,尤其是偏股型的基金風險較大,不太適合網上銷售。四是投融資平台,其所做的都是小額的個人業務,這些都是金融單項業務,而非銀行業務。第三方支付公司會吸收存款但是不允許發放貸款,而小額貸款公司不允許吸收存款,只能夠放貸款。P2P和�籌是互聯網上融資最重要的平台,對他們的監管紅線是不能非法吸收公�存款。現在的互聯網企業開展了四個方面的金融業務,但它並不是銀行。我認為,基於第三方支付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有望成為民營資本進入的新通道,但仍會面臨吸收存款的障礙。現在第三方支付有了上千萬甚至上億的客戶,這是它的優勢所在。如果有銀行牌照,它就可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因為它本身具有支付結算的通道,所以就吸收存款而言,要比新成立一家民營銀行更容易些。只要有了銀行牌照,上述四項業務完全可以集合在一起。但是,它也同樣面臨吸收存款的挑戰。因為其面對的都是小微客戶,要想吸收大客戶存款,不可能僅靠向上通道,還要向下布局,要“鼠標加水泥”,設立物理網點,同大銀行開展競爭,沒有物理網點的純網絡銀行在目前情況下是難以做大的。現在,盡管第三方支付擁有如此多的賬戶,它的資金量最多也僅是以千億元計,而整個中國的存款市場是百萬億,第三方支付和龐大的傳統銀行相比還是九牛一毛。因而,要想在這個基礎上發展為一個銀行,需要有網上和網下網點的結合,這是民營資本進入較好的渠道。概括來說,民營資本除了要端正自己的目的,還要尋求好途徑。我個人的建議是,收購兼併及基於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重新申請牌照,這些比重新設立一家單一的銀行更有前途。(作者系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本文根據作者2013年9月16日在貴州財經大學經濟論壇上的講話整理)迷你倉最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9 的頭像
    miniddy9

    miniddy9的部落格

    miniddy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