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個子不高,mini storage戴眼鏡,蕭山口音很重,一張溫和的臉始終掛滿笑意,這就是王來法,在坊間,人送外號“江南胃王”。很多人知道這個外號的來歷,是因為他在中醫治療胃病上很有一套。  其實,在治療胃病很有一套的王來法身上,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東西。中醫是經驗之學,經驗靠時間積累,名中醫都是上了一把年紀的人。早在20年前,王來法就挺有名氣了,到今天他該是名副其實的“老中醫”了,可事實上他僅是一個50出頭的中年人——老中醫不老。  中醫憑經驗吃飯,故醫道不為旁人所道,民間亦有傳男不傳女之說,生怕被外人搶了飯碗。在這一點上,王來法又是一個另類,看病之餘,熱衷科普寫作,把胃的那些事兒廣而告之。  小的時候,由於家境貧寒加之疾病纏身,王來法初中沒讀完就輟學了,可眼下他已出版了6本科普著作,發表了數百篇科普文章,講的雖是胃的那些事兒,但坦露的是一位良醫的心跡。  13歲患胃病  照書給自己開方子  王來法的童年充滿不幸。6歲喪母,兄弟姐妹3人全靠父親起早貪黑打魚勉強度日。吃了上頓沒下頓是他們家的常態,即使最小的他也少不了餓得喊肚子痛的時候。而當時所謂的肚子痛,就是胃里缺少食物空轉產生的疼痛。  9歲那年的一天,父親打魚收成不錯,多賣了幾文,一高興從鎮上割了一斤肉回家。晚上蒸肉餅,久未沾葷腥的小來法饞得口水直流,趁父親不備,將一碗肉餅吃了一大半。問題來了,當天夜裡,他上吐下瀉,直嚷嚷著肚子痛。原以為這只不過是吃壞肚子,未曾想後來卻成了久治不愈的頑症。蕭山看,急性腸胃炎,吃藥打針掛水,結果無效;杭州看,也是急性腸胃炎,又是吃藥打針掛水,可結果同樣無效。蕭山、杭州看不好,父親給他10元錢讓他到上海找醫生,但在上海的遭遇等同杭州。  這病把小來法折騰得很苦,人瘦得像蘿蔔幹,夜裡老做惡夢。家里沒錢抓藥,小來法就靠搓稻草繩掙點工錢,有時候為了多掙點,一雙小手常常搓得血泡累累。一晃幾年下來了,小來法的病情一直未見好轉。一次,一個熟悉他的“老病號”開玩笑地說:“孩子,你這病老好不了,是不是急性轉慢性啦?”這話讓小來法心中一動,“我得的究竟是什麼病?”他決心搞清楚這個問題。  平時醫生給人看病, 有弄不懂地方會翻翻書,那麼書中會不會有答案?於是,他想方設法找醫書看,新書太貴,他就買舊書看。一次,在上海的一家舊貨店里,他花5分錢買到了一本《簡易中醫療法》,如獲至寶,回到家里,一字一句看得十分認真。在這本書上,他看到了相同病例,恍然大悟,自己得的不是腸胃炎,而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醫生只注意表象而沒抓住本質。他抄錄了書中的方子,又針對自己的感受加了兩味草藥,吃下去後,整個肚子翻江倒海,他心裡怕得要死,擔心是不是吃壞了。20分鐘過後,肚子恢複平靜,人陡生一股輕快感。他心裡清楚,這藥吃對了。  求助于書,小來法治好了自己的病。這一年,他13歲。  自學醫書  被老郎中相中  小來法一身輕鬆後,上海成了他經常要去的地方,為的是多找些書看。一次在去上海的火車上,他手捧一本醫書,看得津津有味,周圍的嘈雜之聲對他好像沒有絲毫影響。專注于書的小來法,也被一位老者注意上了。  這位名叫蔡忠明的老者,是福建浦城的一位老中醫,在當地頗有一些名氣。一上車,專注于書的小來法就引起了他的關注,覺得這孩子不為外界環境影響,“靜”功了得。  再一細瞧,發現這孩子居然捧著的是一本醫書,心裡喜歡得不行,心中暗想,自己年紀大了,尚未有合適的傳人,這孩子愛讀書,如果能收為弟子,將來定成大器。這樣一想,老者主動與小來法拉起了家常,小來法的不幸遭遇令老者唏噓不已,老者中醫方面的學識也讓小來法佩服得五體投地,老者遂試探性地問道:“你願意跟我學中醫嗎?”誰知小來法一聽,立馬跪地叩頭。老者欣然地收下了這個勤奮好學的徒弟。  回到家里,小來法就把火車上的奇遇跟爸爸講了一遍,爸爸第一反應就是可靠不可靠,福建浦城,一個他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地方,在哪裡啊?再說,就是要去,路費哪裡來?  小來法對爸爸說:“爸爸,我是一定要去學醫的,路費我自己來想辦法。”  他沒日沒夜地搓了4個多月的稻草繩,懷揣著稻草繩換來的近百塊路費,踏上了去浦城的列車。那一年他16歲。  到了浦城,在老先生的耳提面命之下,他的醫術突飛猛進,望、聞、問、切得心應手。20歲他回到家鄉,獨當一面坐堂門診,深得當地鄉民的信賴。  20年前一本書  讓他名揚滬上  學習中醫,王來法開始並非專攻于胃。他忘不了: 有一次,師父診所里來了一對中年夫婦,男子得的是萎縮性胃炎,跑了很多醫院均無法治癒。夫婦倆在診所里長跪不起,將老先生視作最後一根儲存命稻草。可師父沉吟半晌,最終緩緩地搖了搖頭……夫婦倆只得邁著蹣跚的腳步,慢慢地走進蒼茫的暮色中。  一名醫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面對患者求診而束手無策!從那刻起,王來法便下定決心,一生以攻克胃病為己任,就算歷盡千辛萬苦,也要找到治癒萎縮性胃炎的方法!  此後的多年裡,王來法一邊行醫,一邊在民間尋求偏方、秘方,其足跡遍佈浙、閩、皖、贛、川、滇諸省,只要打聽到哪裡有治療萎縮性胃炎的良方,哪怕遠隔萬里,他都會風雨無阻前去探究。  有一次,他從一個民間老郎中那兒得知:閩贛邊界一帶的山上,有一種名叫“金不換”的草藥,對治療萎縮性胃炎有特效。於是他專程來到了江西、福建交界的山區尋訪藥農。為了辨別“金不換”,他經常冒著中毒的危險捨身試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一位老藥農的幫助下,終於採集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那味“金不換”。  王來法如飢似渴地研讀大量古今中外的醫學典籍和現代醫學最新發展的文獻資料,還考入浙江省中醫學院進修,系統地學習了中醫理論。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王來法終於弄清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理病因,盡管在中醫理論里沒有這個名稱,但對其症狀卻有描述,《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胃痛、胃脹等表現就與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症狀相似。最後,他著手整理出多年行醫的第一手資料,編著成《慢性萎縮性胃炎》一書,由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因為這本書,在上海醫學界,王來法這個名字不斷被人提及。這是一本讓普通人看得懂、用得上的書,很受讀者歡迎,為此,出版社還專門為他召開作品研討會。  讓每個人  都成為自己的醫生  胃是吃出來的毛病,可人不吃不成,所以胃病患者的隊伍十分龐大。 胃是每個人自己的,但又有幾個人瞭解自己的胃,懂得保護自己的胃?王來法給人看病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傳播科普知識的過程。患者說,這幾天胃痛,吃其他東西怕難消化,無奈頓頓喝粥。王來法一聽,立馬“糾偏”,健康人吃點粥,能夠保護胃黏膜。但有胃病的人,稀飯在胃裡面時間停留太短,胃酸就會過度刺激胃粘膜,導致已經很脆弱的胃粘膜出血。還有一些胃病患者,一聽說番薯是抗癌食品,馬上就去吃番薯。但番薯是甜的,含糖很高,吃多了會燒心,會產生很多胃酸。……這些常識,患者都很缺乏,每個人都需要“輔導”,但“一對一”的輔導面太窄,於是,他再次想到寫書,寫書可以“教育一大片”。  王來法的書是來自臨床一線科學報告。今年是其坐堂問診30年,他出了一本《標本兼治看胃病》的書,這本書上架一個月即銷售一空,眼下第二版亦已售罄,出版社表示這是近年來圖書市場少有的表現。這本書為何如此暢售,序言作者、浙江省衛生廳原廳長戴迪一言中的:“相信通過這本書,你能清楚地認識胃與生命、疾病與健康的關係,懂得運用合適的方式方法改善他們的關係,即使在患上胃腸疾病後,仍然能夠重新建立起胃腸與生命系統的高度和諧。”這書讓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醫生,受追捧有道理。  另據王來法介紹,最近他有一本新書又要面世了,這本名為《胃病百忌》的書,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管住嘴巴,就是善待自己的胃。  寫書的人  現在經常被人寫  王來法非常認同“久病成良醫”之說,並認為做名醫易,做良醫更難。  立志成為良醫的王來法,他的美德故事也通過他人之筆得以廣泛傳播。  一個寒冷的冬夜,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將王來法驚醒,他跳下床去開門,門口站著兩個凍得渾身打顫的人,憑直覺王來法知道他們是遠道而來的病人,一邊請他們進屋,一邊吩咐妻子為他們做飯。  這對來自浙南山區的夫妻,妻子患萎縮性胃炎已有多年,雖多方求治,病情依然不見好轉。偶然從報上看到王來法治療胃病有絕技,便搭當地的一輛貨車趕了過來,次日上午就得跟車回去,所以深更半夜叩門求診。  熱湯熱菜很快端上桌來,王來法先讓夫妻倆吃下,然後耐心詢問病症,才明白這位婦女當年由於身體過累、飲食不當,引起腸胃功能紊亂,落下較為嚴重的病根。王來法為病人開方抓藥,叮囑丈夫一定要照顧好妻子,千萬不可讓妻子幹重活。當夜,他又讓夫妻倆在家里睡了下來。次日早晨,他分文未收,連藥帶人把他們送上南歸的貨車。  兩個月後,那對深夜叩門求診的夫婦又一次來到王醫師診所,隨身還帶來了幾只老母雞和滿滿一袋紅薯前來謝恩。王醫師盛情難卻,只得收下禮物,不過他在給病人複診開醫藥費時,又偷偷將這袋紅薯和老母雞以高于市場價買了下來,同時又幫她免了部分藥費。  近年來,王來法名氣越來越大,但他行醫始終堅持三個原則:一是農忙時節不出門,便於當地農民看病,即使深更半夜也隨到隨診;二是對遠道而來的病人,從不回絕;三是對經濟困難的患者少收或者乾脆不收治療費。這可謂良醫之風範。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9 的頭像
    miniddy9

    miniddy9的部落格

    miniddy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